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目录及主要内容

编辑部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24-09-04

点击蓝字

2024

关注我们



目录


政府·公共管理

全过程视域下的撤县(市)设区府际博弈与调适

——基于Z市S区行政区划调整30年的纵向追踪

赵聚军 章烁晨(4


数字平台何以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

——基于组织边界跨越视角的分析

宋晔琴 顾丽梅 张 扬(19)

政治·法律

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政府间合作的选择性策略

——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王 郁 赵一航 江懿婷 (32)


运动型治理的类型、特征与成效

——一项质性元分析

林亦府 黄 蕾 孟佳辉( 45)

大城市公共治理 

城市数字治理中的人机物协同机理研究

翁士洪(62)


公众号赋能街镇治理的运行逻辑与机制建构

——以上海市“美丽N镇”公众号为例

李宗建 杜律衡(75)

社会·人力资源

迈向社区治理共同体:心理社区感的潜在价值及实践路径

——基于华东某市LS社区更新的考察

吕晓俊 吕 悦 李成彦(87)


刚柔并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一个解释性框架

——基于C市X社区的考察

车 峰 周雅琳 原 珂(97)


主要内容



全过程视域下的撤县(市)设区府际博弈与调适

——基于Z市S区行政区划调整30年的纵向追踪


赵聚军 章烁晨

(南开大学,天津 300350)


摘  要:撤县(市)设区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其间的府际博弈,深刻影响着调整的进程与成效。虽然已有研究比较丰富,但主要集中于事前的动因分析或事后的绩效评估,尚未有研究系统,纳贯穿撤县(市)设区不同阶段的府际博弈逻辑及其深刻影响。基于已有研究和经验事实,以历史追踪而非点状的视角观察撤县(市)设区进程,从组织逻辑下居于主导地位的上级权威、激励逻辑下事实存在的下级弱自主性、目标逻辑下必须兼顾的稳定与发展三个层面,构建了一个理解撤县(市)设区府际博弈与调适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Z市S区30年相关行政区划调整过程的纵向追踪,发现各级政府遵循不同的博弈逻辑进行策略选择,进而形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服从、合作甚至对抗模式,深刻影响着区域融合发展进程,也间接表明撤县(市)设区并不能直接推动新设区与主城区的融合发展。上述工作不仅初步打开了贯穿撤县(市)设区全过程的府际博弈“黑箱”,也拓展了基于过程视角的府际关系研究的适用场景与解释限度。


关键词:行政区划调整;撤县(市)设区;纵向府际关系;区域融合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府职责体系建设研究”(17ZDA10)的阶段性成果。



数字平台何以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

——基于组织边界跨越视角的分析


宋晔琴 顾丽梅 张 扬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  要:数字平台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是学界的新关注点。既有研究还未厘清数字平台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的底层逻辑与内在机理。以组织边界跨越视角揭示数字平台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的底层逻辑,并结合上海“一网统管”平台案例来剖析数字平台跨越边界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作为边界跨越载体,能够整合条块边界、链接政社边界、打破虚实边界来促进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条块协同、政社联结以及虚实交映,进而赋能整合联动的治理结构、合作互动的治理关系以及包容共生的治理形态来优化超大城市敏捷治理。当然,从组织边界跨越视角来看,完善技术赋能的数字底座,优化条块部门的整体协同,实现多元主体的互动合作,推动虚实共生的治理生态是赋能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的重要发力点。


关键词:数字平台;边界跨越;敏捷治理;“一网统管”;超大城市治理



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政府间合作的选择性策略

——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王 郁1  赵一航1,2 江懿婷1

(1.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2.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摘  要:选择性策略是地方政府行为的普遍性特征,其目的是为灵活应对各类任务、压力和利益平衡。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调研、网络大数据抓取、MRQAP多元回归等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的理论视角,从上级干预、利益激励、资源差距和风险四个方面研究政府间合作中不同阶段的选择策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结构性压力下,地方政府合作有着不同的选择性策略。过强的纵向关系和上级干预使得地方政府合作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明显减弱,而结构性压力较小时各类利益和风险因素的选择性倾向更为显著,合作的地方自主性较为明显。自主合作型选择策略的主要特征:一是不同合作阶段地方政府的行为目的和影响因素明显不同,即意愿表达阶段上级干预的影响最突出,实施阶段主要受行政风险和社会资源差距的影响;二是合作领域的差异在于民生型公共服务合作比经济型公共服务更为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三是自主选择合作对象的显性特征是弱竞争关系、行政稳定、地理邻近、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劳动力要素互补、财务风险低,具有明显自利倾向。因此,促进结构性和过程性因素的平衡互动,应成为建立有效的政府间合作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政府间合作;选择性策略;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城市治理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任-利益-网络视角下区域公共服务府际协同治理创新路径研究”(21BGL254)的阶段性成果。



运动型治理的类型、特征与成效

——一项质性元分析


林亦府1 黄 蕾1 孟佳辉2

(1. 南京审计大学,南京211815;2.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1)


摘  要: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治理理论,运动型治理的理论形态和运作逻辑随着国家发展和现实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实践中,它在应对突发风险和重大社会挑战中提供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系统揭示运动型治理在不同情境下的实践共性和差异性,进一步理清其作为治理工具的理论机理,有助于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与常规治理的共融互通,促进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基于初始案例研究的质性元分析方法对运动型治理展开类型学分析,从工具性价值与自主性能力双维度进行理论整合与挖掘。研究发现,运动型治理可以被识别为激进式、合力式、间歇式及常规式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治理手段、执行风格及治理成效等方面,并且类型间存在演变和转化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应充分关照情境因素与认知因素对运动型治理过程的影响,促进多元协作和协作边界的突破。类型学分析可解释中国运动型政策执行的丰富经验及多样的治理效果,对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运动型治理;类型识别;政策执行;治理现代化;质性元分析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常规-运动’治理模式动态转化机制与绩效影响研究:以环境治理为例”(7227409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双碳’背景下中国环境常规治理和运动型治理转化及对绩效影响研究”(21ZZB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公共政策执行中运动型治理的发生机理与转化机制研究”(19YJA630044)的阶段性成果。



城市数字治理中的人机物协同机理研究


翁士洪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与智慧化的快速推进,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等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应用场景,但是面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如何有机协同的全新挑战,其中,人机物三者有机协同以及协同后的有效性和敏捷性是城市数字治理中的最大难点。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策略,建构城市数字治理中的人机物全要素协同系统模型,探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人机物系统各要素间的多元协作、资源共享与相互依赖三大协同机制,探究技术、组织与制度层面的人机物协同条件,并以上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城市智慧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人机物协同;数字化转型;城市治理;城市数字治理;政府治理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化转型下超大城市智能化治理平台的运行困境及其优化路径研究”(22BZZ1047)的阶段性成果。



公众号赋能街镇治理的运行逻辑与机制建构

——以上海市“美丽N镇”公众号为例


李宗建 杜律衡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 200231)


摘 要:公众号赋能街镇治理既是一种治理模式的创新,亦是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一种崭新趋势。公众号赋能街镇治理的运行是技术逻辑、结构逻辑与认同逻辑的有机统一。近年来,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一线城市,上海市持续探索公众号赋能街镇治理的创新模式,“美丽N镇”公众号正是街镇微信公众号赋能基层治理的典型代表。依照“技术-结构-认同”这样一种三维互动的逻辑框架,“美丽N镇”公众号以信息集散与配赋引导公众的受信模式和行为逻辑,以关系协调与双向互动实现系统性的规范、有序、合作,以组织动员与情感构建打造“治理共同体”。基于此,可以从顶层设计、内容呈现、双向互动、专业建设等维度,分别建构目标和方向精准化、效率和能级高质量、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服务与队伍有效衔接的多维机制,从而助推公众号赋能街镇治理有效实现。


关键词:公众号赋能;街镇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优化研究”(22BKS105)的阶段性成果。



迈向社区治理共同体:心理社区感的潜在价值及实践路径

——基于华东某市LS社区更新的考察


吕晓俊1 吕 悦1 李成彦2

(1.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2.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3)


摘 要:在社区治理共同体的研究版图中,社群心理的视角颇受关注,对于社群心理特征的具体内涵、角色功能等核心议题尚未形成定论。心理社区感是社区群体心理的集中体现,在构建心理社区感内涵的基础上,以华东某市LS社区更新为分析案例,探讨了心理社区感在迈向社区治理共同体进程中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根据人-社区互动机制,心理社区感的内涵包括社区身份、社区联结和价值共享三个方面。心理社区感是治理共同体能力特质的基础禀赋,是促进社区参与的内在动力,同时,社区赋权与回应强化了心理社区感助力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价值。研究构建了心理社区感的理论内涵,弥补了这一概念在本土研究中的“缺位”;强调了人-社区之间的关系特征在社区治理共同体实践中的价值,为未来治理共同体的创新建设提供了启发。


关键词:心理社区感;社区治理共同体;治理价值



刚柔并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一个解释性框架

——基于C市X社区的考察


车 峰1 周雅琳1 原 珂2

(1.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2. 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市 832003)


摘  要: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本质上是一个重塑治理结构和嵌入治理价值的过程,既涉及结构、规则和技术等刚性治理要素,也涉及情感、文化和精神等柔性治理要素。既有研究遵循“主体—结构—行动”或“利益—情感—文化”的逻辑,分别探讨刚性治理要素或柔性治理要素对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作用,对于实践中两种治理要素如何协同推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还缺乏足够解释力。以C市X社区为例,系统呈现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行动过程和策略特征,借此架构出一个解释性框架。该框架包括根本性的刚性治理要素和辅助性的柔性治理要素,其中刚性治理要素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划定了行为边界,柔性治理要素为社区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内在黏合。两者相辅相成,借助外刚内柔的行动路径赋予了社区治理共同体互动性和能动性,借助以柔化刚的行动路径赋予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合法性和行动力。


关键词:社区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创新;刚柔并济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北京经验与优化路径研究”(21KDB007)的阶段性成果。



本期编辑:尹舒眉

审核:熊易芳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上海市最佳学报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全国高校精品社科学报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投稿邮箱:xzxyxb@sdx.sh.c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